信息即知识。一个完整的知识管理系统至少要满足两个需求:首先,它需要有一条收集原始信息的输入流,并能够对原始信息进行处理和归档;其次,它需要有一条加工原始信息的输出流,并能够对加工后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存储。在我的知识管理体系里,后者藉由MWeb搭建的笔记博客系统完成。前者则分为了两部分:一部分是论文书籍等非碎片化信息的管理,采用Zotero搭建的文献管理系统完成;另一部分就是这里提到的用印象笔记实现的碎片化信息管理。
其实在早些的时候,我并没有将知识管理系统划分的那么细——无论是原始的网摘或是加工后的笔记,碎片化的博客或是完整的教程,我都会统一的放到印象笔记里进行收集,加工,和归档。然而印象笔记毕竟不是一款专业的文献管理软件,也不支持Markdown的写作(虽然有马克飞象,但毕竟不够方便),种种不便让我下定决心把一些核心功能从印象笔记中剥离了出来单独管理,将印象笔记只做为碎片化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中心。
在使用细节上,我并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通过建立多个笔记本(组)来对信息分类管理。在印象笔记里,我只有三个笔记本:Inbox,Archive,和Star。这是因为,我在建立自己的知识管理体系时有一个基本理念:轻类目,重搜索。尤其是对于本身就是零散的难成体系的碎片化信息来说,与其费心费力把这些信息归类到不同的笔记本里,不如通过标签和全文关键词进行检索来的方便。更遑论印象笔记与搜索引擎的紧密结合了。
而这仅留的三个笔记本,则对应着一般“稍后读”应用里的“收件箱”,“归档”,和“星标”。
其实最早在为碎片化信息寻找一个管理系统的时候,我瞄准的是Instapaper之类的专业应用。毕竟这一类应用在收集网页上的信息时有着更加专业的体验。然而遗憾的是,国内的网络环境使得Instapaper原本优雅的阅读体验变得异常尴尬——内容无法加载的情况时有发生。此外,与印象笔记的剪藏相比,只能剪切内容的Instapaper在功能上也略显单薄。事实上,我不仅仅是把印象笔记作为一个“Read it later”的应用,更多的时候,我是把它作为“Do it later”的收件箱。
在这个收件箱里,我会收集所有来自外部的,需要稍后处理的信息——微信公众号,博客,视频,甚至是一段视频的链接。然后,我会根据这些信息的内容将收件箱里的信息分发到不同的系统里:对于那些能够立即处理的信息,我会在处理完成后将其发送到印象笔记的Archive笔记本里归档(类似Instapaper的稍后读);而对于那些需要进一步处理的信息,则会将其转化为Omnifocus里的项目等待下一步的行动安排(类似Omnifocus的收件箱)。